狂人日記真實版──《塑膠鴉片》讀後…
一晚,讀著《塑膠鴉片》第二章直至凌晨,潸然淚下……
那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夢到一個不知邊界在哪的,極似學校或訓練所(這兩個地方其實差不多)的地方,有教室,有走廊,有餐廳,沒有對外窗和出口。
餐廳裡散發出香味,很多人在裡面喫著。架上排著美麗的麵包,廚房裡煮著香濃的湯,人們像慶祝什麼似的(或是一種儀式?)來到餐廳用餐,噢,美味的食物呀。但我知道有哪裡不對勁。
夢中的鏡頭暗示著我,那麵包裡似乎包藏著一隻手,香噴的表面隱約透出五個尖點……廚房料理著的湯,似乎我看到血的顏色。但沒有人察覺。很香,食物美味的餐廳,大家都在喫,沒有人察覺任何異樣。
離開餐廳,一個第三世界的,黑皮膚的小女孩跪坐在長廊。一個老師(亦或是我?)看到了她的斜後背,快步跑了過去。「你怎麼了?還好嗎?」夢中的鏡頭轉至她的正面。
我看到一個斷掌的小女孩,她的頭沒有接在脖子上,失去手掌的肘,斜托著臉頰,留著淚……她說,好痛,我好痛……。
這是我的夢,剎那間我太驚訝了,以至於無法理解這個夢的涵義和透露出的語言,直到我想起那晚剛看到《塑膠鴉片》裡關於銀行協商機制的幾個故事。叫人去死的協商機制。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樣對待他們?有誰有這個權利這麼做?超出苦主還債能力的「最低每月償還金額」?這是我第一次讀一本談論現狀和(社會)制度的書讀到憤怒悲傷至落淚。原本就對銀行不抱好感的我,儘管未曾將卡奴簡單地視作過度消費者,但也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發現現實竟是如此荒謬,彷彿魯迅筆下的狂人眼見的世界──現下他的焦慮向我襲來──喫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喫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喫了,可仍然是喫人的人的兄弟!而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喫了我妹子的幾片肉……!於是乎,有了四千年喫人履歷的我,當初雖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摘自《狂人日記》)
早已厭倦談論資本主義或是什麼「新自由」云云,不論什麼樣的社會制度,若是立基在一個不相信人的前提上,荒謬和壓迫永遠都會發生吧。如果那些放高利的布爾喬亞願意學習鄉村銀行,多少更相信人一點……書中法扶律師陳雨凡先生這話還是說的好──「銀行若不殺雞取卵,雞會替你生蛋!」
《有閒階級論》提到人的「攀比」心理,交疊上了消費心理和雙卡的陷阱,事實上,我們都是卡奴,我們也都是銀行,這原是一體的兩面──不,該稱作人性的多面性吧。不相信人而提出高利門檻「降低風險」,或是不小心踏入了資本遊戲的陷阱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是,我寧願說,也寧願相信我們也都是「查巴達」(見《蒙面叢林》,吳音寧著,印刻出版),能夠從「不理解」和問題、錯誤中學習。《塑膠鴉片》提供了一面透視的眼鏡,清楚地點明了問題在哪裡、可能的解決之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台灣這波風暴引起的社運經驗,在在都是珍貴的資源,值得我們從中學習──不管身處在哪個社會位置。
期望有更多關心社會的人能夠讀到這本書。
那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夢到一個不知邊界在哪的,極似學校或訓練所(這兩個地方其實差不多)的地方,有教室,有走廊,有餐廳,沒有對外窗和出口。
餐廳裡散發出香味,很多人在裡面喫著。架上排著美麗的麵包,廚房裡煮著香濃的湯,人們像慶祝什麼似的(或是一種儀式?)來到餐廳用餐,噢,美味的食物呀。但我知道有哪裡不對勁。
夢中的鏡頭暗示著我,那麵包裡似乎包藏著一隻手,香噴的表面隱約透出五個尖點……廚房料理著的湯,似乎我看到血的顏色。但沒有人察覺。很香,食物美味的餐廳,大家都在喫,沒有人察覺任何異樣。
離開餐廳,一個第三世界的,黑皮膚的小女孩跪坐在長廊。一個老師(亦或是我?)看到了她的斜後背,快步跑了過去。「你怎麼了?還好嗎?」夢中的鏡頭轉至她的正面。
我看到一個斷掌的小女孩,她的頭沒有接在脖子上,失去手掌的肘,斜托著臉頰,留著淚……她說,好痛,我好痛……。
這是我的夢,剎那間我太驚訝了,以至於無法理解這個夢的涵義和透露出的語言,直到我想起那晚剛看到《塑膠鴉片》裡關於銀行協商機制的幾個故事。叫人去死的協商機制。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樣對待他們?有誰有這個權利這麼做?超出苦主還債能力的「最低每月償還金額」?這是我第一次讀一本談論現狀和(社會)制度的書讀到憤怒悲傷至落淚。原本就對銀行不抱好感的我,儘管未曾將卡奴簡單地視作過度消費者,但也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發現現實竟是如此荒謬,彷彿魯迅筆下的狂人眼見的世界──現下他的焦慮向我襲來──喫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喫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喫了,可仍然是喫人的人的兄弟!而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喫了我妹子的幾片肉……!於是乎,有了四千年喫人履歷的我,當初雖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摘自《狂人日記》)
早已厭倦談論資本主義或是什麼「新自由」云云,不論什麼樣的社會制度,若是立基在一個不相信人的前提上,荒謬和壓迫永遠都會發生吧。如果那些放高利的布爾喬亞願意學習鄉村銀行,多少更相信人一點……書中法扶律師陳雨凡先生這話還是說的好──「銀行若不殺雞取卵,雞會替你生蛋!」
《有閒階級論》提到人的「攀比」心理,交疊上了消費心理和雙卡的陷阱,事實上,我們都是卡奴,我們也都是銀行,這原是一體的兩面──不,該稱作人性的多面性吧。不相信人而提出高利門檻「降低風險」,或是不小心踏入了資本遊戲的陷阱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是,我寧願說,也寧願相信我們也都是「查巴達」(見《蒙面叢林》,吳音寧著,印刻出版),能夠從「不理解」和問題、錯誤中學習。《塑膠鴉片》提供了一面透視的眼鏡,清楚地點明了問題在哪裡、可能的解決之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台灣這波風暴引起的社運經驗,在在都是珍貴的資源,值得我們從中學習──不管身處在哪個社會位置。
期望有更多關心社會的人能夠讀到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