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我們》評介


我夢到一天 我們都走在午後的陽光下
交換真摯的眼神 沒有恐懼
沒有誰比較低等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用清晰的觀點說了一個(數個)美麗的故事,並且巧妙地將其組織起來,作者隱身於後不喧賓奪主...這是我所能想到,能給一個紀錄式作品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報告遲交了,這是苦勞網辦的贈書活動──當初還信誓旦旦地說報告會準時交呢──花了一週餘的時間把書讀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難哪。書評,書評。當一本書,當一個作品是一個人/一群人生命的切片時,有誰有資格去評斷她?是了,我們可以評一本書編輯的好不好,去檢視她的結構,去分析她的成分──如同我們評論紀錄片時,同樣可以去檢查導演用了什麼技巧,鏡頭又說了什麼語言。只是,面對一個如此誠懇平實的記敘者,面對一群人的生命,這麼做簡直就是暴力。而且,說到頭來,也只能得到前一段那樣簡單的結論罷了。

 於是我不知如何下筆。在顧玉玲筆下的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躍然於紙上,不知在寫作的當下,是否她也有這樣的焦慮?(在我筆下的是活生生的人們哪),我看出她的小心翼翼。也許已不含焦慮,那些生命與她的交融在一起,通過/流過她,也與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牽扯著,交融著。

 於是我看見人性,看見人的樣貌,也照見自己。如同本書在初篇引用的查巴達的話語「我們是鏡...」,移工在台灣的樣貌在一篇篇的故事中逐漸清晰,在這當下,也如照妖鏡似地照出那些不為人知的暗角,那是屬於台灣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如果你夠敏感,你會在其中見到熟悉的臉,甚至,自己的容顏。

 於是在這本美麗的小書裡,移工不再只是一個數字,一個商品,一個可供替換的勞動力,一個來賺台灣錢的,黑黑的,好像很危險的人。顧玉玲還原了他們的樣貌──有美,有醜,有喜怒哀樂,有善有惡,是人,會吃飯會累,需要隱私需要朋友,工作之餘也需要休息。嗯?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個人哪,跟你我一樣。

 只是如此簡單的事,我相信卻是台灣的移工及TIWA殷殷期盼的一份理解。我想這本書只是個理解的開始──就去讀吧,書評或是引介,再怎麼說都摸不到邊的。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理由:想瞭解移工,想認識自己,想聽個好故事,或是想知道小小的台北區域地方誌,這本書都不會讓你後悔。因為一切都是那樣密切相關:妳與我,他們和我們,這一代的歷史和上一代的歷史,或是,社福殘缺政府無能和,移工遭到剝削。

 最後...真要說感想的話,只想說,希望有一天,台灣再也不需要這樣的書,也不再需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畢竟,我們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