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暫停更新

店務繁重,人的狀態又不太一樣了
暫且暫停更新
暫時這裡就當作是看些舊文章和存放作品的地方吧

感謝長久關懷
關於近況與一些新的文章
可以移駕至穆勒咖啡館


:)感恩再次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拍拍灰塵

恍如隔世,許久未曾清掃這個地方了
這期間發生的許多事情,似乎三言兩語也說不盡
久到我都覺得已經換個人了似的

我在做什麼呢?
我在準備開店

所以暫時還是沒辦法幫這裡打掃
可慢慢在籌備著醞釀著些什麼
很快的,會身伸懶腰拍拍翅膀
把這段時間的辛勞抖落
開始另一段旅程的

到時候你們會聞到煥然一新的空氣
然後我承諾會在那之後將這裡清掃乾淨

現在先開窗吧:)

對了,誰有大批便宜的桌椅可以聯絡我,我要買~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香港出品觀後感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寫跟劇評有那麼點關係的文章

因為事實上也沒有要評論些什麼,祇是看完演出的感觸而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從米倉匆匆地溜了出來。
不曉得如何去面對一個那樣類似社交的場合,
特別是在一個演員/人公開地剖白之後,那社交讓我覺得太不真實
我寧可像再拒那樣,眾人沉默,就只是沉默。

下著雨。一天斷斷續續地下著。
在捷運車廂裡,去時想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之類的東西,
回來時,思考著什麼是戲,還有,這段時間密集感受到的,所有熟識與陌生的朋友都面臨到的,面對未來,以及如何繼續走下去的問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先談一下戲吧。
圈圈在演出(/非演出)的當下提到,在去年的藝穗節辦完那場喜酒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這樣也可以啊!?」。如果我說我和思農都給那場很高的評價,也許她會更加驚訝。

我不知道思農最初的看戲經驗是什麼,但我想有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那會是家裡面老人家盯著電視看的歌仔戲或黃梅調;更直接的則是,時不時伴隨著鞭炮聲來到的七爺八爺和八家將。

這些對年幼的我來說,完完全全是根本看不懂的東西哪。但它就是常態性地在發生--和生活/生命的其他許多事相同--在懂/理解之前,我們就得先學會接受。我想,這會是在OO口中說的「這樣都可以?」的原因罷。還有,不得不提的,也是接受「演出=儀式」這個算式的原因。

是儀式呀。婚喪喜慶祭典都是。我(們)以為那是演出的原型,而不只是娛樂/消費而已。(雖然舞龍舞獅大家都看得很樂),我不清楚香港的狀況(只有醒獅團是肯定有的:P),至少我認知的台灣,是這樣。

總之,在這樣的狀況(至少是「我的」)之下,讓我從米倉匆促地逃離。因為這次這個儀式,OO召喚而來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就是「現實」。

我想她打死都想不到會有這樣的效果(至少我有),如果知道的話多半就做不出來了。它只是很誠實地表述自己--表述自己的過去、迷惑與困境;表述自己對未來的茫然,對不知路往何處的無力。

於是,不是有誰做了什麼,純粹(竟然還有這個字,真令人感動)是因為劇場的魔力,觀者自然地對演員投射--那問題,就從OO的「要不要繼續演戲/接下來會如何」變成了觀者自身同質的問題。而演出的開始和結束,都讓它直接和現實聯結(根本沒有劇場化的開始和結束哪)。

《香港出品》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扮演」,因為那是一個真誠的自我面對(當然,面對的其中也包含「逃避」),這種情況下,連是不是能稱作「『扮演』自己」都有待商榷--但是,這絕對是100%的戲劇。就算「導」的部分不存在,沒有劇本,排練不足--它還是。因為戲劇從來就是活生生地潛藏在生命裡,各個角落。

糟糕,酒精作祟開始語無倫次了,要快點。

--所以,要用很「專業」地角度去講的話,今天的《香港出品》根本就不成立--沒有導,沒有本,演出時而中斷,結構不良...這樣的缺點要挑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在我眼裡,這些東西完全是狗屁(那不是構成戲劇的要件!)今天9/02的這場演出最要緊的就在於它誠懇,而這已足夠。至於OO/觀者對於自身的問題;是否繼續下去/是否有所謂的意義或解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接下來的東西是很個人的(還是說前面的也是?),看劇評的人(雖然我沒有在寫劇評)可以把視窗關掉了。請你關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今天的演出,我在OO身上看到了身為一個演員的「影子」。

那似乎是一種再怎麼樣都無法洗去的刻痕,一種像是皺紋一樣的東西。在我現在的理解裡,這樣的東西幾乎可以等同於「真實」。那是「過去」在我們深上留下的痕跡。

因為降臨在我/我們身上的課題,才會讓我想起這許多吧。那就像是,無論我轉換到什麼跑道,什麼路途上,我身上終究會有平面設計師/攝影師/紀錄片工作者的痕跡。只有這些事事無論如何隱藏都無法改變的。任何人身上都會有屬於它自己的痕跡--喜歡也好,討厭也好,就是存在在那裡。

而終究會有迷惑--又有幾個人能像職棒選手投出的快速球一樣,咻--碰地一聲就毫不遲疑地砸進捕手手套呢?

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說什麼,但是,坐捷運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想著這些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有的沒的問題......並且,在耳機裡撥出薩替(SATIE)的音樂時,看見月台的人們,強烈感受到無一不是戲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寫到這裡已經想要結束了。

但有兩個酒醉之下匆匆記下,後來卻放不進文章裡的筆記無論如何還是想要說出來:

「我們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面對這些問題的人」
「儘管迷惑到無以復加,混亂到極致,但這卻是我見過最誠懇的一場演出,一個演員/非演員」


PS可能還是要說明一下的幾件事:

1.這不是劇評,只是想寫點感想/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剛好有編輯跟我提起每週看戲,就放在心上一邊寫,並且之後會讓他放上去罷了。

2.說的這些絕對是私人而且主觀的,如果你因此跑去看,可能會覺得碼的我到底在說什麼屁話。

3.沒有任何原因就覺得我在講屁話的話,那絕對是正常(而且健康)的。

4.喝了酒寫的這些。我戒酒一兩週了。 希望過幾天看不會覺得很窘。 如果會也就算了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浮浪貢開花三

近期設計報告


前陣子我是在做金枝的CASE
浮浪貢開花三官網跟電子報



電子報一期






節目冊&尪仔標










終於想寫網誌了


想梳理一下。

因為看到瑋廉在facebook發表的海岸山脈之旅
因為即將踏上另一個旅途

這一兩個月來無可抑止地感到悲傷
想是因為看不清楚自己站在什麼地方身處何處
隱約見到陸上的微光 奮力游去
不得不吞了幾口鹹水 像淚般苦澀
身後乘載著死亡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哭著笑著,感到愉悅
在白天振奮著精神,夜裡工作
午夜下班回家在便利商店買啤酒
把不明所以的悲傷浸泡在裡面
然後隔日睡醒又打起了精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這是怎麼回事啊?
而後我去了台東,又在颱風天到了花蓮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ing...ring... hello?
Ring...ring..... HELLO?

窸窸窣窣
在凌晨 青年拿了必要的東西,發動機車到了都蘭的海邊
等待太陽升起,看著浪

海總是讓青年平靜 他喜歡看海
在自然裡感受自我的渺小 憶起自己不過是蒼芎間一隻微不足道的生物
他脫光躺下接受陽光 打了個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花蓮吹颱風,差點飛走
感受到人的溫暖,這個地方比起台北或都蘭,似乎更令人感到安寧安適
他們沒做什麼,祇是帶著善意跟我說話而已
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溫暖的令我想哭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今天在台北感受到類似的溫度
我回想起來,前兩天我才發現,
當我認真的看著(並且"看見")咖啡店裡的陌生客人的時候,
他們的眼神是那樣的令人熟悉....像是膽怯又帶著感激的眼神
跟今天的我一樣。
因為在這個城市裡,好像沒有幾個人會這樣看他們

又或許只是我以前沒有發現,只因為我沒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戒了七個月的菸了,現在喝了酒好想抽菸
一個月裡會有幾天是這樣的
通常是像現在這種時候
在沉澱或著梳理些什麼的時候

對啊,以前就是這種時候抽菸抽最凶嘛

然後又會陷入抽也不是不抽也不是的焦慮
最後還是沒有抽
因為這樣好像比較酷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這一點都不無聊
我是真的想做一個很酷的人
這對我很重要
雖然聽起來很無俚頭
可是我都是說真的
爲什麼沒有人懂呢?

一定有人覺得我在開玩笑
可是我真的是說認真的(不要笑!)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近況報告

前陣子我是在做金枝的CASE
浮浪貢開花三官網跟電子報

做完這檔之後休息了一陣子,
回去再拒的公寓幫點小忙,煮煮飯什麼的
慢慢把case推掉,做少一點
保留多一點力氣來準備開店

雖然是自己決定的事情,但似乎多少有點挫敗感
因為認清現實的殘酷
那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設計狀況好像不存在這個世界上
應該說有,可是那不是個"設計工作"
而是燃燒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去幹的沒有報酬的事兒

還是那句老話:養不活自己就不要幹

然後我越來越理解這句話是多麼現實而殘酷
......然後我發現這個時候的我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做創作
因為開始要為生活和未來做打算了

我是為此悲傷嗎?
似乎也不盡然。我本來以為是
從花東回來後,我想,那只是表層。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先這樣吧,希望一切都好。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murmur

第一次認識到死亡這件事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不知該說什麼
那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事情
就連"理解"這個辭也變的大有問題。

然後文字的長相變得很奇怪
我們在使用的語言也變的很奇怪
有時候會有這種感覺吧?
或是只是我這個人怪怪的?

我覺得我們現在用語言在溝通實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爲什麼我說的話你會聽的懂呢?
為什麼我看的懂那些字卻又無可避免的覺得怪異?
為什麼我有一種睡了好長好長的覺醒來不知道自己在哪的感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做個實驗。

「生」

只有這個字似乎看不出什麼來,生可以指生命,存活著﹔也可以當做動辭-生出什麼來,最廣泛的辭意是"從無到有"


「生命」

活著的"物"。好詭異的解釋,嗯。


「許多生命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一個接著一個的逝去了」。

是說,我們活著,而許多生命死去了


村上村樹在書裡的主角說"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存在著,而是包含在生的當中"
所以到底是怎樣?

我感覺到沐曦死去的時候(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我似乎有某些東西也逝去了(至少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我跟思農說過"我是不是死啦?"
思農也跟我說"會不會你已經死了"

我究竟在哪個世界裡?
是不是還在"縫隙"中?
抗拒著進入某個世界這樣?

可是可以在這個世界的話,為什麼在別的世界不成?
我如果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那爲什麼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廚師?

我如果可以存活在這個環境,那麼為什麼別的不能?
為什麼是這個不是那個?
為什麼需要知天命?為什麼有天命這種東西?

我相信的事是否是真實的?
我希望如何不希望如何?

這些事情都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我也可以毫不煩惱的就怎樣去做 就如何如何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我很奇怪

看的懂這些文字的你更奇怪
因為我醉了


就像Tom Waits一樣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我們》評介


我夢到一天 我們都走在午後的陽光下
交換真摯的眼神 沒有恐懼
沒有誰比較低等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用清晰的觀點說了一個(數個)美麗的故事,並且巧妙地將其組織起來,作者隱身於後不喧賓奪主...這是我所能想到,能給一個紀錄式作品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報告遲交了,這是苦勞網辦的贈書活動──當初還信誓旦旦地說報告會準時交呢──花了一週餘的時間把書讀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難哪。書評,書評。當一本書,當一個作品是一個人/一群人生命的切片時,有誰有資格去評斷她?是了,我們可以評一本書編輯的好不好,去檢視她的結構,去分析她的成分──如同我們評論紀錄片時,同樣可以去檢查導演用了什麼技巧,鏡頭又說了什麼語言。只是,面對一個如此誠懇平實的記敘者,面對一群人的生命,這麼做簡直就是暴力。而且,說到頭來,也只能得到前一段那樣簡單的結論罷了。

 於是我不知如何下筆。在顧玉玲筆下的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躍然於紙上,不知在寫作的當下,是否她也有這樣的焦慮?(在我筆下的是活生生的人們哪),我看出她的小心翼翼。也許已不含焦慮,那些生命與她的交融在一起,通過/流過她,也與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牽扯著,交融著。

 於是我看見人性,看見人的樣貌,也照見自己。如同本書在初篇引用的查巴達的話語「我們是鏡...」,移工在台灣的樣貌在一篇篇的故事中逐漸清晰,在這當下,也如照妖鏡似地照出那些不為人知的暗角,那是屬於台灣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如果你夠敏感,你會在其中見到熟悉的臉,甚至,自己的容顏。

 於是在這本美麗的小書裡,移工不再只是一個數字,一個商品,一個可供替換的勞動力,一個來賺台灣錢的,黑黑的,好像很危險的人。顧玉玲還原了他們的樣貌──有美,有醜,有喜怒哀樂,有善有惡,是人,會吃飯會累,需要隱私需要朋友,工作之餘也需要休息。嗯?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個人哪,跟你我一樣。

 只是如此簡單的事,我相信卻是台灣的移工及TIWA殷殷期盼的一份理解。我想這本書只是個理解的開始──就去讀吧,書評或是引介,再怎麼說都摸不到邊的。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理由:想瞭解移工,想認識自己,想聽個好故事,或是想知道小小的台北區域地方誌,這本書都不會讓你後悔。因為一切都是那樣密切相關:妳與我,他們和我們,這一代的歷史和上一代的歷史,或是,社福殘缺政府無能和,移工遭到剝削。

 最後...真要說感想的話,只想說,希望有一天,台灣再也不需要這樣的書,也不再需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畢竟,我們都一樣。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不思左右,只盼真實

今天看了這篇文章。
-->台灣首富的訂婚怎麼看?

引起了一點焦慮。

焦慮來自左右無交集。


 我相信左右不全然是極端的兩側,如果能找到中間的接點,也許能夠到達那個地方──讓兩端能夠溝通,取得共識的地方。……噢,先說,這只是個假設。也許有可能是個過於天真的假設。

先看這個。來試試持續的批判下去能得到什麼結果。


左看:郭董捐錢,很屌嗎?

郭董訂婚、春風得意之際,傳出要捐出9成財富做公益。願意捐錢本身不是什麼壞事,但這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一大部分是來自於鴻海在全世界大量使用派遣工、契 約工,契約期間甚至短至15天,規避法律責任之外,更長期執行無工會政策,不知這是否為郭董語錄:「人在困苦、饑餓的時候,頭腦會特別清楚」的體現?


 首先,先弄清楚批判的對象。這一段提出的是,郭台銘先生要捐出的財富一大部分是來自鴻海公司對勞工的剝削。並且,最後一句話諷刺意味十足。

 這是對「既得利益者」的批判。但是,這麼做,到底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建設性?

 我懷疑。除非法國大革命那套十八世紀的老方法還行的通。找出「罪魁禍首」,推上斷頭台,一切的問題就都解決了嗎?根本行不通的吧。資本主義的問題不是極權,而是「集權」(集體霸權),這是一個令人痛恨的共犯結構,每個人都在裡面,斬了誰,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正該批判的是鴻海──不只是鴻海,而是,我們更有必要去了解鴻海為何會那麼做(這也意味著為什麼大企業普遍要這麼做)。這樣才能夠知道問題真正的癥結點。上面提出的那些派遣工、契約工、乃至於無工會政策的作法都是相當有問題的,特別是無工會政策。找出為什麼,才是開始弄清問題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裡順帶一提。可以去讀《企業的性格與命運》,有書也有片子。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些關於企業與人的關係,和一些問題的癥結點。在這裡要提出的是,該被批判的是企業本身,而不是身為一個人的企業主。當然,身為一個人,不能完全就這樣地卸責,只是,那個「責」和最常受到攻擊與批判的那個狀況似乎不太一樣。

更何況,郭董以往的捐獻,如150億給台大做癌症治療研究,根本沒有抓住台灣癌症的根源。早已有論者指出,台灣多癌症,乃是因為台灣從農業的農藥到工業的 有機溶劑、從農村的鎘米到都市的電子材料,無不大量充斥有害化學物質。不去改造充滿致癌物的環境,光精進治療技術,恐怕只是肥了醫療產業。

mmm…沒錯啊,所以,肥了醫療產業,又怎樣?醫療產業不需要?為什麼那些被提出的癌症根源與癌症治療的努力不能同時並進?另,捐款有辦法解決污染問題嗎?污染問題與環保/社會意識高度正相關,最低限的做法也是由法令著手,捐款?捐150億給台塑大煉鋼廠做污水系統?或是捐給教育單位或環保單位?這件事需要長時間耕耘的,錢用完了,等待下一個郭台銘嗎?


再退一步言,所謂社會公益也者,多半都是國家本應負起的財富重分配與社會福利職責;如今郭董捐獻的效應巨大,正好反證了國家長年向資本傾斜、社福制度極度殘缺的弊病。出席訂婚宴的黨政高層不思反省,竟樂得隨媒體起舞,為郭董化妝、幫閒,最是令人不齒。

李亮/文字工作者



這是郭台銘效應最有積極意義的一點。李亮先生說的好。這根本就是結構性問題。而郭台銘先生的種種舉動正好突顯出這許多的荒謬。企業與富豪在這個時候竟然成為國家社福缺口的重要補貼(另外一群補上這個缺口的更加含辛茹苦的功臣們是我們廣大的外籍勞工),這正說明我們的國家社會體系是多麼的脆弱與殘缺不全。也許郭台銘先生自己也沒意識到這樣做突顯出來的效應,但現實人生何嘗不像極了一場荒謬劇?



再來看看這個。


右看:首富想的跟你不一樣

日前郭台銘在尋找接班人時即曾傳出他退休後要捐出3分之1財產做公益,近日因為郭曾兩人訂婚,傳出的捐獻數額又再上攀至9成。這數百億的捐獻,對小老百姓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也象徵了首富郭台銘的境界確實是常人難以企及。



這段話只是資訊提供,沒有其他的意義,最後兩句是廢話。另外還提到「小老百姓」與「首富的境界」,這到底是在幹麻?


歐美企業家樂善好施早成傳統,近的如巴菲特、比爾蓋茨,遠的如各種歷史悠久的慈善基金會、NGO、NPO的蓬勃發展,說明了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主,絕不是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而是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

何謂「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主」?這句話在根本上就犯了邏輯錯誤。資本主義企業主就是資本主義企業主,無所謂真的假的。資本主義企業主也有很多種人,文中提到的「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不會是不存在的。「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也是同時存在的。這段論述只是個粗暴的價值判斷和過度概括。引用少部分例子來為自己的論述背書/立基,並下了簡單的結論。

換一種說法,我試著把這段話「正常化」。

歐美企業家有樂善好施的一些例子,近期如巴菲特、比爾蓋茨,較久遠的如各種歷史悠久的慈善基金會、NGO、NPO,說明了部份的資本主義企業主,不是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而是會將財富回饋於社會的上層階級。

沒錯,最後一句我整個改了。那段膚淺的推論並不能導出他指稱的企業主是「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公平競爭這件事必須畫個很大的問號,另外兩點也是。「現代菁英」更甭說了,又是個隨意的價值判斷。


台灣富豪儘管出現時間尚短,但由於此地富人多半與國家的特許、補助政策有密切關係,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且台灣並無大陸那種「仇富」心理,富 人在台灣社會向來有極大的發言權與尊榮;在社會逐漸M型化的今天,透過捐款、做公益來維繫此種社會正當性,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這個人真的很容易隨意證明亂連亂導結論耶。怎麼辦?在我批判內容前就發現邏輯整個不通了。

「台灣富豪儘管出現時間尚短,但由於此地富人多半與國家的特許、補助政策有密切關係,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多半並不指「全部」。但在文句上,他的「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指涉的卻是富人全體。這段話只是為了要讓富人多捐錢而寫的。更糟糕的是,這整篇文章怎麼看都是給一般社會大眾看的芭樂報或芭樂週刊,所以只是要讓民眾有那樣的期待罷了。

然後…「且台灣並無大陸那種「仇富」心理,富 人在台灣社會向來有極大的發言權與尊榮」
…..所以呢?

「在社會逐漸M型化的今天,透過捐款、做公益來維繫此種社會正當性,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此種社會正當性?指的到底是什麼?完全意指不明?

 好,我們來看看最後一句。這是個問題。富豪捐款,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嗎?

 社會和諧是個巨大的問題。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是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與「左看」同樣的點。那就是,社會制度的殘缺不全。於是富豪們自發的捐款成為一個重要的挹注。這才叫不公。自發的捐款成為社會福利的主力。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結構。正常化的狀態應該是由稅制和整體的社福配套來達成一個整體的和協。當整體的和協仰賴少數個體的自發性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還不知道。但是現在似乎可以看出一點端睨了。也許可以想想。


誠如郭董語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願其他拚老命節稅、避稅的富人也能起而效尤。

王放/政治評論員


 最後這句話只是建立起一個標竿,期望其他的富人們能群起效尤。我只能說,王放先生,您立意良好,但…你的文章只批露了你的期望。其他的,我實在不敢恭維。

 拿這段文章來做左與右的對比其實有點不足,老實說文章的層次落差太大。但是站在右邊的觀點還是可以看出一點點。更好的選擇是再拿出更深的左右論述,我相信裡面可以找出更多的交集。就連這兩篇略顯不足的文章都可以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了啊。

 這個相同的結論還可以繼續演譯下去,如果有人可以討論的話,應該可以得到更好的共識...不過我累了,就先不討論了。這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關於政府,關於社會意識,關於結構問題,關於社會制度社服機制與社會問題。再一次,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

 這篇文章打的夠長了,我想說,左與右都有令人詬病的點(在這裡就先不再多說了...),花點時間多讀兩面的說法和更多的論述就可以看到兩邊各自不足之處。

 然後,最後我要說,馬訶士說過:「所有的選擇,都是圈套」。引自「魔力巧克力兔」--關於非左即右的選項的寓言。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夢境之間

七月四日,早起,剛做了一個很長的夢。

但是幾乎都忘了,只記得似乎是個充滿詩意的大冒險。

然後看了一下《我在墾丁天氣晴》。
聽了片尾曲的《因為你愛我》。

坐在電腦前,似乎懂了一點點事情。
關於夢境,關於這個城市,關於自己。

前陣子隱隱地在想,為什麼回台北之後記得的夢越來越少?

然後發現不是我沒在做夢,只是忘記了。
這個城市容易讓人忘記夢境。

 在山區,獨自一人。日夜流轉,與自己相處,不需去面對任何事情,不需要被任何人事物或任何理想行動束縛。只是生活著,跟著身體,跟著大地的能量。醒來,不用急著起床,不用想有什麼事還沒做,不用想"要維持正常作息",一切一切就只是自然而正常地活著。只要跟自己相處,只要面對自己的夢境。

 台北,有太多太多的夢境。這是個被夢境塞爆的城市。一轉開電腦連上網路,所有的夢境透過螢幕襲人而來。轉開電視,一個又一個的夢境透過各種創作呈現在我的眼前。工作,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夢境。與人交際,實行夢想的進程,和夥伴一起做夢。這個城市,處處都是夢境,孤單的夢境。

 夢境有一種吸引人的魔力。有多少的媒介平台溝通創作傳送,就有多少夢境。放在桌上的漫畫和一大堆書。擺在櫃子裡的一大堆電影。網路(好可怕)。電視。剛剛好像都講過了。

穩住,穩住。

 我想慢。不要讓這些東西往自己身上不停的鑽。這是個會讓人追逐迷失的城。在這個資訊充盈的世界裡,不斷看見別人的夢,卻忘了自己的夢......。

 好難的修煉。因為總是像貓一樣,一下就被有趣的事情吸引了。要克服夢境的魔力還真是困難!魔障,魔障……。

詞又窮了。

然後我還執拗地繼續聽著《我在墾丁天氣晴》的片尾曲。

 想到存在主義,想到孤單,想到無可避免的課題。我還是在作夢,是嗎?不是嗎?作一個……站立在夢境之間的縫隙的夢。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我們的海(誰的海?)



剛剛在看這個。看得我非常激動。

一直以來都相當關心關於公領域的問題,還有,當然,人與環境的問題。

我記得有篇舊文跟這個有關... 有了,《旅行的意義》<---這個。

  說跟這個議題有關實在太抬舉這篇舊文了,不過是一句小小的抱怨罷了。我說,「所以這是你們的海。我不知道我們住的範圍究竟算不算在那裡面,我想有一段距離。但是,既然設了個前提,人家的地不能隨便去住,那麼難道大家的海就可以被佔起來收錢?」

  海洋確實是公領域。怎麼可以不是?怎麼可能不是?事實上,我永遠都難以想像什麼樣的私心讓土地和自然資源與環境變成可以買賣。當人走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大好的美景,然後可以說出「這裡是我的」這樣的話?

  一不小心又要開始連結到資本主義。今天不談那個,今天談談「尊重」。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應是人放棄了溝通,放棄了尊重,才開始需要用金錢和消費來溝通。接著,互為因果,這樣的「溝通」模式也不斷造成人們越來越不在乎彼此。

  人口過多。原本的公家經營海水浴場似乎是有其必要,過多的觀光遊憩人口,加上環保意識低落,使得一個遊客聚集的海域確實有管理/整理環境的必要。猶記得那個時代,二十塊錢左右的門票,很合理,那是清潔費。盥洗的水費。有人在維護這片海的必要支出。然後,當私有化與財團進駐開始之後,問題就來了。一大堆問題。

  開發建設對環境的衝擊是必然,不再贅述(雖然相當值得討論),我要談的是,公領域與居民的權益。傳統的社群可以很自然地建立起一套公私領域和協的狀態。簡單來說,住家以外的地方,都是公領域。共同聚會的場所、共享的山林/海洋資源,合理分配的耕作土地,交工。正因為確實需要與互相尊重,沒有人會去破壞公領域。那不是一個消費式的共享。

  然後,財團來了。

  BOT案。根據國有財產法/原民法,大部分的海岸應該都屬於公共財或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吧。BOT這個東西很值得討論,但要在這篇文章中說的話,一定會讓篇幅過大吧。之後再講,現在只要理解BOT案可能造成什麼問題就好了。簡單來說,BOT是一種讓政府可以不用花太多錢的公領域開發案,請注意這點。它還是公領域,只是委託「民間」投資和經營(其實說的好聽,民間指的其實就是財團吧),而且是有期限的。

  聰明一點的人應該可以就這短短的敘述看到問題在哪了吧?魔鬼就在細節裡。財團要投資,財團只有有限的經營期間,還有,這是「公領域」。說白一點,因為這樣,所以財團當然要回本。以一個風景優美的海岸BOT案,我們可以想像它是什麼樣子。首先當然要佔下最美的一片海,如果不是,幹麻要投資?然後要讓上層階級來消費,他們消費力高。要有乾淨的海灘,要有華美的裝潢,要有方便的交通,要有尊榮式的消費。然後,當然這片美好的海,只有花了錢的大爺貴婦們能來。

  沒問題嗎?多想一點?這是公領域。甚至許多時候,這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富人們度假的海,怎麼可以有原住民在裡面打魚/採集?怎麼可以有只想單純看海看日出喝點酒的年輕人不付錢就跑進來?怎麼可以有附近的居民在這裡生火開Party?這是誰的「公領域」?

  而且,現在財團和渡假飯店越來越聰明,侵佔公領域的方式越來越細緻且不留痕跡。最漂亮的例子就在墾丁。飯店蓋在合法的防風林地段,沒有佔灘為王。但是,不得不說幹得漂亮。當設計師用高明的空間/出入口規劃讓這片海灘看來附屬於度假飯店,當海邊可以有渡假飯店「做公益」的淋浴設施,當飯店的清潔員工「做公益」地清掃海灘......mmm......怎麼有這麼有良心又急公好義的業者啊,這還真是上天的恩賜?

  別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許多海灘的確用這樣的方式被度假飯店用來排拒外客。不客氣的說,知道這件事以後,下次去墾丁,請不客氣地待在任何你想待的海邊。被趕的話請他出示產權證明。BOT案是合法侵占,但這只算是在法律邊緣遊走,聰明得要死的作法。

  台灣是個海島。台灣是個海島!海洋資源應該是大家共享的,因為我們承受不起海洋資源的破壞,因此那確實是個公領域......不能讓它被私人侵占而為所欲為。而且,有那麼多以海維生的人,請不要再剝奪他們生存的空間了。

  下次當你走到台東或墾丁的海邊,如果你願意,不要用消費來理解環境。如果你願意和當地的住民交朋友,如果你是真心的,那麼他們會接納你。台東的「阿迷思」會很樂意教你打魚放網一起喝酒,墾丁的居民會很願意跟你抬槓談談在這個地方的處境。

  旅行不是只有消費。更不是只有破壞性的消費。我知道那很爽,我以前也幹過這種事,那真是他媽的爽!可是,多想一點,你可以讓旅行留下更多回憶與意義,甚至深度。當你不再以消費和金錢和人溝通,那裡的人,也會開始不再只把你視為帶著破壞前來的金主。一個觀光客。一疊鈔票。你怎麼做,人家就會如何看你。

  相關連結:

  苦勞網-《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濱海樂園玩到high(害)
  
  2006前瞻:公共建設─BOT創造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對了,最近的文章都有點硬,剛好這篇也偏硬,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有真的看完......我想知道我做這樣的文章對這個blog現在的觀眾有沒有意義。所以,麻煩看完這篇文章的人讓我知道吧,如果你願意的話。用回應的或你喜歡的方式。謝謝~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心理測驗又來了

嗯?有人注意到了嗎?
在圖的最下方那行小字.......

我怎麼會去上那個網站?

哈哈,的確,不過只是剛好。跟著連結做了這個有趣的測驗(你也來試試?),卻連上了"右派網"。這真是個有趣的緣分。

還是一樣,我不認為我是左派或右派,儘管測驗會幫人做歸類。應該說,我不認為這件事情重要--你是左派或右派?你是藍色還綠色?你是哪一類型的人?什麼星座的?什麼性格?

最好是人可以這樣簡單歸類。

所以心理測驗的價值不在歸類,它也沒辦法告訴你到底是哪一種人,因為那永遠是過度的簡化。但這不代表它毫無價值......只是價值不在答案身上。

其實那像夢境。印地安的長者說:讓夢境幫助你,瞭解自己。那是一個讓自己思考檢視問題的工具。右派網強調自己的立場並把人分為兩邊,這實在不是什麼有智慧的方法。(如果稍微逛一下這個網站大概就可以知道我在說什麼...)

這個測驗的五十題,其實大多數根本就沒辦法做簡單的非是及否的回答,大部分的問題都值得好好討論,簡單地就認定是贊同或反對,完全就很無腦。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

但是如果這些問題你連聽或想都沒想過,那麼倒還蠻建議可以去玩玩的,那也許會是一個認識或思考的開始。

左或右?頭殼裝屎。

想想辦法解決問題吧。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google沒人性

在我打下《不要讓愚行延續到下一個百年》之後,blog右方測試用的google廣告竟然出現了這個。這真是諷刺。

......
.............. ...........
怎麼辦?

............ ... 真是令人費神。 先說,千萬不要去買玉米期貨啊。
去買糧食期貨其實就跟米蟲或中盤商一樣不是嗎?聽過的,最令人憤怒的故事莫過於,買了糧食期貨,或是希望糧食期貨漲,把大批的食物放到爛掉。 減少供應,期貨上漲,炒股的傢伙鼓掌稱慶。

對啦,如果今天產量過剩,與其浪費油和運輸成本再到市場賣還是賠錢不如放在當地爛......但是,難道只有我覺得荒謬嗎?當看到「這樣的照片」?(出自《百年愚行》,這張是大陸的盜圖吧,掃描得很差。)

照片可怕的地方其實也在這裡,不過再講就離題遠了,這個改天再聊。

.....欸,怎麼辦?
Google實在是很沒人性,Adsense的機制大約就是搜尋網站內有什麼文章,然後把同樣關鍵字的廣告放上來吧。mmm...這表示如果我打了一篇關於美伊戰爭的文章,那麼網站上極有可能出現Halliburton這家公司招募人才的廣告?(這家公司是美國戰爭後勤人力派遣公司,把便宜的第三世界低廉勞動力或騙或強迫的送到美國的戰場上去打工,當然,沒福利也沒多少錢。)相關請見《他人的戰爭》評介

然後,這些誤會的代價,在我的blog上是...


美金五元。
而且,這是開站以來累計的。這裡開多久啦?

瘋了,我要把廣告撤掉。
這看起來很潔癖,而且是我討厭的非一即二--要嘛撤掉,要嘛放著的選項...馬訶士說過,所有的選擇,都是圈套。修正一下,非黑即白的選擇,大部分都是圈套吧。

但是我還是要把他撤掉。這不是潔癖,只是至少這麼做,比較不會有人因為我的網站跑去買玉米期貨或是想要"賺世界的錢"。

更現實的是,一年才賺五塊美金,這實在是太蠢了。哪天我單日瀏覽人次超過五千人再說吧。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遊戲

九型人格分析
第八型領袖型、能力型、挑戰者、保護者、權威型
25%
第七型快樂主義型、豐富型、活躍型、創造可能者、享樂型
16%
第一型完美主義者、完美型、改革者、改進型、秩序大使
11%
第三型成就者、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11%
第六型忠誠型、忠誠型、尋找安全者、謹慎型
9%
第九型和平型、和平者、和諧型、維持和諧者
9%
第四型藝術型、浪漫者、自我型、憑感覺者
7%
第五型智慧型、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7%
第二型助人者、全愛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愛型
5%


這個測驗做了不只一次了,不過我這陣子似乎每天都在改變與前進
每次做出來似乎都不太一樣...

不過仔細看看題目,發現其實這遊戲根本無法做準確的判斷...
有太多含糊不清的題目了,處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觀點都會做出不同的答案
怎麼會有非是即否這種事?何況是在條件不足的狀態...
另一方面,這遊戲對於「類型化角色」的定義也太平面武斷了些。

遊戲嘛,看看就好。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不要讓愚行延續到下一個百年

西元兩千年,人類意識到石油將會燃盡,於是開始焚燒農田,以繼續向大地和陽光搾取能源。溫室氣體仍持續排放。請記住這件蠢事。

  糧價危機,世界貿易,新自由主義──WTO,亞太自由貿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歐盟(諸如此類)──生殖能源,農業工業化,石油。我想搞清楚這些事的關聯。這是很大而且複雜的題目,而且找的資料不足,所以下面寫的大部分是我的假設和推論。

  生物能源(如玉米乙醇或棕梠油提煉的人造油等)在這幾年開始被視為一項顯學,成為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後工業革命」的救世主。

  請稍等一下。

  讓我們先把上面那堆看似無關的東西結構起來。再說一次,這是我的假設和推論。參考的依據是有,但是散見於太多的地方,暫時無法蒐集完全……


(已開發國家)高科技農業

    |

    |      (新自由主義)

  農業生產---------------------->糧食

    |        |

    |        |   (新自由主義)

    |        |---------------------->生質能源

傳統勞力密集農業(開發中/未開發國家)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結構,在這結構背後的是石油(食物里程)和糧食消費。

  
  讓我百思不解的是,全球糧價上漲,應該會對糧食出口國產生實質的助益(包括以農業為主的貧窮國家),但,事實顯示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問題出在哪裡?

讓我們先稍微看一下農產品貿易的現況──我看到了一個驚人的數據。

 水稻、小麥和玉米既是最主要的穀物產品,也是世界糧食生產和貿易的三大主要產品。我們可以先看看這個表。

1 2001年主要穀物出口國出口穀物數量  (單位:kt)

國家

稻穀

小麥

玉米

雜糧

阿根廷
澳大利亞
加拿大
歐盟
美國
中國

總和
世界總量

363
618
0
264
2541
1847
5633

24442

11396
16682
17351
15225
27845
220
88719

103480

12229
0
115
266
48192
7276
68078

76408

13016
4631
3560
8106
55164
7296
91773

103869

資料來源:USDAGrainWorld Markets and Trade 2002612
註:中國小麥出口量取自農業資訊網

更完整的資料請看這個網站

  可以看到,除了稻米之外,以上幾個主要出口國幾乎佔有了絕大部分的糧食貿易市場。其中又以美國為最。唔,這倒有趣。

  美國仗著農業科技化的優勢以及闊綽的農業補助金成為農業出口大國,並且仗著強國優勢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呼風喚雨,顯而易見,大量生產的平價農產品理所當然地限縮了其他國家的農業生產。所以糧荒是從這來的。當大量的小麥和玉米轉而成為更高價值的生質能源,加上飆漲的油價,重度仰賴進口糧食的國家當然會吃不消,而且是立即的影響。

  但問題還沒完。為什麼糧價上漲,東南亞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為何似乎沒有受惠?暫且先排除稻米最大出口國泰國,如越南、菲律賓、印尼、緬甸、柬埔寨等?如果照最簡單的經濟邏輯,進口糧價上漲,對於這些國家的本國農業應當有相當的助益?就算農民不因此大賺一筆,至少國內的糧食消費也會轉向內需市場而形成基本的供需?但是在《榨出血汗:亞太自由貿易的代價》這部片裡(請見鐵馬影展簡介),呈現的狀況並不是這樣。在這裡,我看到的是,只有泰國的農民處境勉強較好,其他國家還是很慘。這不是說說就算了,那是一半以上的人仰賴農業維生的狀況。全球糧價上漲,他們似乎還是寧願棄置農田,在貧民區裡作資源回收,為什麼?

  我依然只能做假設。現在來做一個更大膽的假設。新自由主義打開了國家的壁壘,讓世界市場強勢改造價格,並且改變弱勢國家的產業結構。這個假設經過簡化的結構是這樣:

  傾銷進口農產品---->影響國內市場價格------>降價競爭(儘管農業是主要收入)--->不符成本----->貧窮----->更加依賴進口農產品------>傳統農業式微

  於是來不及做任何轉型的國家只能任由強國擺佈,而以泰國的例子來看,依然我還是做個假設:只有出口才能夠賺得到錢。(不是嗎?如果國內有七成人口低於貧窮線)於是通過這幾個假設,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圖像正在發生……那是,吃飯這件事,漸漸也變成有錢人的特權….

  先推到這裡,現在回頭來看看生質能源和高科技農業。

  這兩者的種植,都是對土地的破壞。高產能,低勞力,低風險,賠上的就是環境的代價。要達到這些利益需要的就是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基因改造作物等等。需求不斷增長的生質能源一邊搶著人的食物,一邊燒著雨林,擴大種植面積。

(關於生質能源,請見參考資料環保╳我們該暫停生質能源生物燃料非解決氣候變化出路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如果你懶得再看三篇長得要死的文章(其實沒有很長),這裡概述一下。

  每生產一加侖的玉米乙醇,就會消耗掉1700加侖的水,並且需要使用大量的氮肥。(汙染溪流與海洋外,同時製造氧化亞氮──溫室氣體之一)

  每公噸的棕櫚油背後代表著33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石油的十倍,主要來自過度開墾林地。

  我討厭危言聳聽,請自己思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生質能源也許原本是個還算不錯的主意,當它侷限在過剩的糧食或是回收廢棄物等。但是石油中毒的人類似乎更傾向於不要吃飯來換取燃料,破壞環境以換取能量。汽油燒完了,繼續焚燒食物,怎麼想似乎都不是個好主意。

  我還是無法把這些所有事情的關聯做出來(當這麼做的時候似乎必然簡化或失準),但我希望這篇文章至少能夠提供一些資訊和推想,停下來想一下,或許也能引起更多的討論,或著指出我的謬誤。

我們能做什麼?

自己去想。我也是。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山區修行紀事













最後這張照片,我一直把它拿出來。
我說:「然後,天空將更加晴朗。」

所以才把它送給妳。也順便,送給有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

雲霧掠過,層層疊疊,但最深處依然晴明....
這不只是希望,我是這樣相信著。



禁止自溺。山區修行紀事。我寫。
---------------------------------------------------------------------------------
那天,像海一般的藍。讓我得以靜謐...我提醒著自己別急,記得看天看雲,沉穩地前進就成了。

這是在山區最大的收穫之一。

然後,處理好生活機能...那是,洗好上百個碗盤,裝了瓦斯--那照片裡是在三義的第一杯咖啡,沒有瓦斯可燒了一個多小時的水才沖出來--然後,修理電鍋..它終究還是得拆開來用手動。

接著就是那樣,整理幾天的環境,勞動,閱讀,做菜,聽音樂,看天空,排棋。這樣過了三週。

.....說起來,也沒什麼特別的....修行嘛,要說是去當宅男也成,跟人說起來,不就是那麼回事罷了?簡單並不特別的生活,就這樣。說多了只有顯得囉唆而已,沒有意義。

形而上的變化才是修行的「行旅」。


不廢話,僅以此誌,別忘了。記得那些.......。





註:那兩張照片,奇怪的裝置是....整理環境時順手做出來的,木像牌水上摩托車.... 只是好玩罷了,我玩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