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不思左右,只盼真實

今天看了這篇文章。
-->台灣首富的訂婚怎麼看?

引起了一點焦慮。

焦慮來自左右無交集。


 我相信左右不全然是極端的兩側,如果能找到中間的接點,也許能夠到達那個地方──讓兩端能夠溝通,取得共識的地方。……噢,先說,這只是個假設。也許有可能是個過於天真的假設。

先看這個。來試試持續的批判下去能得到什麼結果。


左看:郭董捐錢,很屌嗎?

郭董訂婚、春風得意之際,傳出要捐出9成財富做公益。願意捐錢本身不是什麼壞事,但這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一大部分是來自於鴻海在全世界大量使用派遣工、契 約工,契約期間甚至短至15天,規避法律責任之外,更長期執行無工會政策,不知這是否為郭董語錄:「人在困苦、饑餓的時候,頭腦會特別清楚」的體現?


 首先,先弄清楚批判的對象。這一段提出的是,郭台銘先生要捐出的財富一大部分是來自鴻海公司對勞工的剝削。並且,最後一句話諷刺意味十足。

 這是對「既得利益者」的批判。但是,這麼做,到底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建設性?

 我懷疑。除非法國大革命那套十八世紀的老方法還行的通。找出「罪魁禍首」,推上斷頭台,一切的問題就都解決了嗎?根本行不通的吧。資本主義的問題不是極權,而是「集權」(集體霸權),這是一個令人痛恨的共犯結構,每個人都在裡面,斬了誰,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正該批判的是鴻海──不只是鴻海,而是,我們更有必要去了解鴻海為何會那麼做(這也意味著為什麼大企業普遍要這麼做)。這樣才能夠知道問題真正的癥結點。上面提出的那些派遣工、契約工、乃至於無工會政策的作法都是相當有問題的,特別是無工會政策。找出為什麼,才是開始弄清問題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裡順帶一提。可以去讀《企業的性格與命運》,有書也有片子。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些關於企業與人的關係,和一些問題的癥結點。在這裡要提出的是,該被批判的是企業本身,而不是身為一個人的企業主。當然,身為一個人,不能完全就這樣地卸責,只是,那個「責」和最常受到攻擊與批判的那個狀況似乎不太一樣。

更何況,郭董以往的捐獻,如150億給台大做癌症治療研究,根本沒有抓住台灣癌症的根源。早已有論者指出,台灣多癌症,乃是因為台灣從農業的農藥到工業的 有機溶劑、從農村的鎘米到都市的電子材料,無不大量充斥有害化學物質。不去改造充滿致癌物的環境,光精進治療技術,恐怕只是肥了醫療產業。

mmm…沒錯啊,所以,肥了醫療產業,又怎樣?醫療產業不需要?為什麼那些被提出的癌症根源與癌症治療的努力不能同時並進?另,捐款有辦法解決污染問題嗎?污染問題與環保/社會意識高度正相關,最低限的做法也是由法令著手,捐款?捐150億給台塑大煉鋼廠做污水系統?或是捐給教育單位或環保單位?這件事需要長時間耕耘的,錢用完了,等待下一個郭台銘嗎?


再退一步言,所謂社會公益也者,多半都是國家本應負起的財富重分配與社會福利職責;如今郭董捐獻的效應巨大,正好反證了國家長年向資本傾斜、社福制度極度殘缺的弊病。出席訂婚宴的黨政高層不思反省,竟樂得隨媒體起舞,為郭董化妝、幫閒,最是令人不齒。

李亮/文字工作者



這是郭台銘效應最有積極意義的一點。李亮先生說的好。這根本就是結構性問題。而郭台銘先生的種種舉動正好突顯出這許多的荒謬。企業與富豪在這個時候竟然成為國家社福缺口的重要補貼(另外一群補上這個缺口的更加含辛茹苦的功臣們是我們廣大的外籍勞工),這正說明我們的國家社會體系是多麼的脆弱與殘缺不全。也許郭台銘先生自己也沒意識到這樣做突顯出來的效應,但現實人生何嘗不像極了一場荒謬劇?



再來看看這個。


右看:首富想的跟你不一樣

日前郭台銘在尋找接班人時即曾傳出他退休後要捐出3分之1財產做公益,近日因為郭曾兩人訂婚,傳出的捐獻數額又再上攀至9成。這數百億的捐獻,對小老百姓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也象徵了首富郭台銘的境界確實是常人難以企及。



這段話只是資訊提供,沒有其他的意義,最後兩句是廢話。另外還提到「小老百姓」與「首富的境界」,這到底是在幹麻?


歐美企業家樂善好施早成傳統,近的如巴菲特、比爾蓋茨,遠的如各種歷史悠久的慈善基金會、NGO、NPO的蓬勃發展,說明了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主,絕不是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而是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

何謂「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主」?這句話在根本上就犯了邏輯錯誤。資本主義企業主就是資本主義企業主,無所謂真的假的。資本主義企業主也有很多種人,文中提到的「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不會是不存在的。「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也是同時存在的。這段論述只是個粗暴的價值判斷和過度概括。引用少部分例子來為自己的論述背書/立基,並下了簡單的結論。

換一種說法,我試著把這段話「正常化」。

歐美企業家有樂善好施的一些例子,近期如巴菲特、比爾蓋茨,較久遠的如各種歷史悠久的慈善基金會、NGO、NPO,說明了部份的資本主義企業主,不是像封建貴族那樣死抱既得利益的寄生階級,而是會將財富回饋於社會的上層階級。

沒錯,最後一句我整個改了。那段膚淺的推論並不能導出他指稱的企業主是「與他人公平競爭、創造財富也領導精神的現代菁英」。公平競爭這件事必須畫個很大的問號,另外兩點也是。「現代菁英」更甭說了,又是個隨意的價值判斷。


台灣富豪儘管出現時間尚短,但由於此地富人多半與國家的特許、補助政策有密切關係,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且台灣並無大陸那種「仇富」心理,富 人在台灣社會向來有極大的發言權與尊榮;在社會逐漸M型化的今天,透過捐款、做公益來維繫此種社會正當性,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這個人真的很容易隨意證明亂連亂導結論耶。怎麼辦?在我批判內容前就發現邏輯整個不通了。

「台灣富豪儘管出現時間尚短,但由於此地富人多半與國家的特許、補助政策有密切關係,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多半並不指「全部」。但在文句上,他的「更應該將累積的財富適度回饋社會」指涉的卻是富人全體。這段話只是為了要讓富人多捐錢而寫的。更糟糕的是,這整篇文章怎麼看都是給一般社會大眾看的芭樂報或芭樂週刊,所以只是要讓民眾有那樣的期待罷了。

然後…「且台灣並無大陸那種「仇富」心理,富 人在台灣社會向來有極大的發言權與尊榮」
…..所以呢?

「在社會逐漸M型化的今天,透過捐款、做公益來維繫此種社會正當性,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此種社會正當性?指的到底是什麼?完全意指不明?

 好,我們來看看最後一句。這是個問題。富豪捐款,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嗎?

 社會和諧是個巨大的問題。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是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與「左看」同樣的點。那就是,社會制度的殘缺不全。於是富豪們自發的捐款成為一個重要的挹注。這才叫不公。自發的捐款成為社會福利的主力。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結構。正常化的狀態應該是由稅制和整體的社福配套來達成一個整體的和協。當整體的和協仰賴少數個體的自發性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還不知道。但是現在似乎可以看出一點端睨了。也許可以想想。


誠如郭董語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願其他拚老命節稅、避稅的富人也能起而效尤。

王放/政治評論員


 最後這句話只是建立起一個標竿,期望其他的富人們能群起效尤。我只能說,王放先生,您立意良好,但…你的文章只批露了你的期望。其他的,我實在不敢恭維。

 拿這段文章來做左與右的對比其實有點不足,老實說文章的層次落差太大。但是站在右邊的觀點還是可以看出一點點。更好的選擇是再拿出更深的左右論述,我相信裡面可以找出更多的交集。就連這兩篇略顯不足的文章都可以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了啊。

 這個相同的結論還可以繼續演譯下去,如果有人可以討論的話,應該可以得到更好的共識...不過我累了,就先不討論了。這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關於政府,關於社會意識,關於結構問題,關於社會制度社服機制與社會問題。再一次,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

 這篇文章打的夠長了,我想說,左與右都有令人詬病的點(在這裡就先不再多說了...),花點時間多讀兩面的說法和更多的論述就可以看到兩邊各自不足之處。

 然後,最後我要說,馬訶士說過:「所有的選擇,都是圈套」。引自「魔力巧克力兔」--關於非左即右的選項的寓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